“鹅”要如何出来

文:yachak

写于2019年

一只鹅自小被圈养在瓶子里,日复一日等到身体长大的时候,瓶子也就没有了容纳的空间。鹅代表我们的自性或灵魂,它假定被囚禁在小小的身体里面,但是它会不断地成长,总有一天会感觉到世界容纳不了它对自由的渴望——任何灵魂都会渴望的终极自由。一个问题被提出来:怎样能够在不打碎瓶子的情况下让鹅出来?这是个有深度的问题。它不是在考验一个人的智商和小聪明,它是在问关于见性的公案,它是在问那个终极的技术。

所以这个问题是在问:“如何在不毁坏身体和心智的情况下让自性(灵魂)获得自由?”。如果把这个问题延伸得更现实一点,那也可以说:“如何在烦恼的世界当中仍然能够保持心灵的自由和喜乐?”。

通过杀死身体和毁坏心智不仅会增加更重的业,也会让心智倒退,但灵魂仍然是在囚禁状态。解决之道只能是从内部重建秩序,改变那些带来束缚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这样才能保证在不毁坏瓶子的情况下让鹅重获自由。这既关系到智慧,也关系到体验。智慧和智力的根本不同在于智力是依赖知识、经验、逻辑和记忆来反映事物的,而智慧是根据当下具体情形来反映事物的。没有智慧的介入,对主客两者的全面觉察就不会发生,也就无法认出什么是束缚性的行为和思想模式。而体验是验证我们的秩序是否生效的前提,如果内在有秩序我们就有思想和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妄动,妄动的自由会带来业,业是束缚的总称。自由是智慧和秩序的合成。

智慧是纯粹意识,有时表现为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音和感受,所以它是被动的,这种被动是更敞开和放松的心态,而不是怠惰和对抗的意识。智慧会带来臣服,臣服不是屈服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任。在一个人尚未学会臣服之前,灵性体验不会发生。甚至都不能说他在灵性上已经准备好。臣服会让人意识到头脑的紧缩和阴暗面,从这些紧缩和阴暗里面我们就能发现智力的三种带有限制性的形态:乐观主义——热情、兴奋、盲目、理想化。悲观主义——消极、被动、安静、真实。折中主义——模糊、犹豫、弱化、平衡。

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种智力模式都不可避免它的副作用(对立面),所以它们是受限的,它们就是瓶子本身。单纯从心理分析入手来解决问题,它只会不断地制造更多副作用,是不可能让人获得终极自由和答案的。必须要寻找一条更准确的思维道路(中道),既要避免陷入思维的限制和片面性,又要能够结合所有的正面和整合性,这是提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或者说智慧的关键所在。

尽管如此,再优秀的智力也只能用在具体有形的事物当中,在形而上的精神领域,任何思维都可能是受限的。就象你无法找到一个真正的方法一样:既不能打碎瓶子,又要让鹅出来。当问题找不到任何答案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去质疑这个提问者,这个问题的动机本身。这个问题是对的吗?它的本质是什么?问题的动机又在哪里?心智必须被创造出自我觉察的情境和机会。

意识必须变得更精细,才能深入到问题的内核,就象深入任何细微的困惑和烦恼当中一样。当我们发现大多数问题都是头脑的恐惧、担忧、猜疑、妄想所引起,我们就会付之一笑。这些烦恼纯粹是自找的,根本和事实无关。所以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还不够,还要转变头脑的习惯:无意识状态。一层层地深入到头脑的中心,我们发现头脑就是一个恐惧的集合体,它所有的欲求、防御、征服机制都来自一个恐惧,那个恐惧就是死亡。所以头脑是不臣服的,因为臣服总是让人想到死亡。但是只要还有恐惧,就不可能有终极的自由。要么死亡获胜,要么恐惧获胜。

在这里还关系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爱。爱是一种流动的能量。如果内心不愿跟随爱的意愿流动,智力就变得僵化,问题被封锁在头脑的围墙里面,越努力越找不到出口,反而滋生更多的恐惧和担忧。爱是获得神圣恩典的关键,但是当一个人处在恐惧、担忧和困惑当中,恩典就不会发生。人心自设的障碍阻挡了恩典的发生,恩典是流动的,心灵却可能停滞在过去的记忆和问题当中。在有形世界我们希望先看到事实才相信,但是在无形世界,你必须先相信才能看到。这就是为什么臣服和爱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当我们在追寻一个终极答案的时候,首先意味着这个问题即“灵魂被囚禁”是真实存在的——好比鹅是自小生长在瓶子里的。假如这个问题是经不起推敲的,是一个假设呢?如果一个问题是伪命题,那它的答案也不是真实成立的。这在理解上是可以达到的,但是现实却不允许,因为此时做出判断的仍然是心智。如果判断是来自智慧,那就必须有真实的体验。所以最终我们不仅要超越智力的习惯模式和一切源于恐惧的动机行为,还要超越智力的根基:识别。只有深入这个根基,彻底的转变才会发生,这个转变只能通过体验达成。这时候瓶子就不再起到什么限制作用了,因为所有的故事发生都源于最初的一念,即概念认同。根基一旦动摇,上层建筑就无法立足。

灵魂从来都是自由的,鹅从来都没有被放到瓶子里面。要认证灵魂本是自由的,并不是要摧毁外在的一切束缚形式,因为这可能是一个歧途。灵魂只能回到自身认识自己本来的面目,这意味着它必须要非常准确地绕开思维的陷阱和虚假动机,并战胜对“失去”的恐惧。假如灵魂处在类似于鹅的处境,在困境中挣扎那它只有一个结果:痛苦地死去。但是这种死亡没有意义,它不是自我拯救的方式,也不是灵魂的意愿。

自我拯救的方式是让头脑以及它所代表的一切局限和经验臣服于灵魂的智慧引领。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头脑的局限和偏执,越来越少地使用头脑,越来越多地使用智慧。头脑的价值仅仅用在日常生活具体的事情上就足够了,但在自由这件事情上它起不到什么作用。当你不再使用它会收获业的地方,它就会枯萎。

头脑不生就形同于死亡,但那不是真的死亡,而是涅槃。这时候死亡的并不是灵魂,灵魂是永生的。“死亡”的是身体和心智的感受,当身体和心智都进入“死亡”,灵魂就会重生。类似的,当个人经验死亡,智慧和灵感就会发生。灵魂并不在一个物质性的时空里面,这是一个无央之界,它本身并不在身体和心智的管辖范围。所以灵魂在自我觉悟的那一刻,它意识到它一直都是自由的且永恒自由,不自由的概念是心智带来的结果。心的止息也形同死亡,但那也不是真的死亡,而是极乐。

有一些古老的训练要人去折磨身体,或者刻意控制念头的发生,其实是不必要的。灵魂所在的维度和这两者无关,它是无限的意识和觉知。能觉知心智和身体的是同一个意识,我们需要的只是变得对它们有意识,然后重建秩序。认出我们是无限意识,臣服和爱就会发生。

在证悟的当下,并不存在身体、心智、灵魂的区别。因为它们的本质相同。在涅槃里,万物一体没有差别。心智才会产生差别的意识,灵魂没有。所以,当鹅通过一种类似死亡的方式获得重生的时刻,它发现瓶子本身也是虚幻的,束缚是心智创造出来的幻觉。在真实的自由里面它不在,而虚幻的根本没有力量。切断了心智的根基就是释放了灵魂。当灵魂意识到这一点,鹅就自由了,就出来了。

此岸就是彼岸。所以解脱并不是离开的意思,而是无处不在的意思,实相在哪里它的影子幻相就在哪里。确实没有一个佛是真正进入涅槃的,因为他是无处不在的,在轮回里在涅槃里。但是为什么人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给影子呢?都是心智一直在波动的缘故。

死亡不是哀伤而是极乐的诞生,哀伤是无知的表现,因为爱的高潮因死亡的到来而达成。短暂地死亡可以通过顿悟的方式,但那不够彻底和强烈,心智的根基仍然牢固,也没有爱。通过给以意识足够的能量和精细度,最后达到的死亡才是死亡的高潮,那样的死亡才会足够的彻底和唯美,这就是证悟。证悟就是在实相的世界休息,心智不但不毁坏它的属性也变了,它服从智慧。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让心智能够放慢、停止、感受“死亡”的气息,直到彻底转变,智慧反转。

在那之前,我们无法靠卑微的智力和软弱的心灵去证悟。甚至我们都处理不好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把它看成灵性成长所必需的试炼,是为了让我们的心智更有效率,以便加快我们成长的速度。这样的理解会更有智慧。当我们内在准备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师父才会出现,把我们直接带入证悟的道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