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chak 讲堂|逍遥游 — 不可得的道 – Vol.05.1

以下为本期讲义《逍遥游 — 不可得的道》

完整版开示

包含 Yachak 原音频

及根据音频整理的文字版内容

倘若我们真正懂得修证,很多清规戒律便无需太过考虑。为什么?因为修证的时候,形式就是一种束缚和干扰。如果心真的能够止定,你自然会有一种智慧:看问题会更清晰,懂得怎么做出选择。如果心不能止定,你就会经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状态,这时候你才需要戒律,才需要外在的、宗教的束缚。

真正的宗教性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组织或形式,它是你内在的一种精神。只要找到这种亘古不变的道的精神,你的行为与对事物的选择和判断就是合乎道的,便不会制造烦恼和痛苦。烦恼和痛苦皆因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不符合道。道法自然,不自然的东西就是违背道的。

“物自违道,道不违物”,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万物都是违背道的,但是道不会违背物,道可以尽情地享受物。但如果站在物的角度,无止境地追逐物,便是违背道的。这很难理解,只有站在道的角度才能明白,只有得到道的精髓和精神,我们才能够活用物、运用物。如果思想没有契合道,那么你对物的运用和看法很可能是违背道的。比如你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可能只是主观的想法。因为道超越了对和错,超越了主体和客体,完全是无为的。但是在这种无为的精神中,它又是无所不为的。

什么叫“无所不为”?并不是说一个人得道了就不可以做事。得道了、懂得了道的精神,还是可以做事,而且什么事都可以做,甚至过去不愿意做的事你也可以做。为什么?因为在道中,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过去你可能觉得上街摆地摊很丢人,但如果得道了,你会很快乐地去做这件事情。万事万物都平等,没有高和低之分,这样的人便没有恐惧。因为他没有抗拒的东西,怎么会有恐惧?

恐惧是因为我们有抗拒、有善恶的划分——这个是天使,那个是魔鬼。划分导致我们喜欢天使不喜欢魔鬼,但是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从道显化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对抗魔鬼?不需要。我们对抗的只是它的一种形式,但在本质里它和我们是一样的,都是道化身而来的。所以得了道,众生便是平等,没有善和恶之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去弘扬善,但它是发生在相对世界里的。你还是可以按照这个相对世界的因果法则、二元性的原理来扬善弃恶,这并不违背道的法则,因为它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在一个人的内在精神里,其实没有善恶之分。

一旦懂得道是超然物外的,不与万法为侣。什么叫“不与万法为侣”?万事万物都跟它一点关系都没有,它独来独往、独出独入。它在万物当中无处不在,但又不受到万事万物法则的影响。自然法则影响不了它,因果法则影响不了它,宇宙法则也影响不了它,它完全超越这些。对它来说,万事万物就是它的游乐场,它享受这个游戏。它扮演光明,也扮演黑暗;它扮演天使,也扮演魔鬼——全都是它的游戏。

无论是学佛还是修道,最终都是要找到这个最纯粹的精神本质——永生不灭的道,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达到它我们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否则就会迷失在二元性的对抗之中,制造无穷无尽的恐惧和受苦,这都是幻相。唯有找到真理才能破除幻相。

佛法一般不讲道,讲空性。其实空性就是道,两者是一样的。所谓“空性”即是没有幻相在其中,永远都是无相的。“无相”是没有任何形象。只要你能看到、能听到的都是有相,都不是空性。在道里面也是一样的。道家讲“无何有之乡”,意思是有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境界,在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达到齐物。“齐物”指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没有分别,人和自然界也是一样的,无论男女、身份都是平等的。

真正的道家精神是为了得道。当然如果得道了,可能更进一步就是能够成仙。在中国传统里就有关于仙人的神话般的故事。比如我们讲的八仙,这些仙其实本身就已经得道了,同时在得道的基础上把肉体也转化了,所以他能够变成另外一个身体。这个身体不是物质的身体,而是一种光的显化,或者说是一种气化的身体、纯阳体。得道了就是纯阳体。所谓“纯阳”就是没有任何阴的物质。阴的物质是指在这个物质界会衰败的物质,或者会让这个身体衰败的物质,比如我们所说的阴气、病气、寒气都属于阴。当一个身体完全转化,就变成了纯阳体,它不会再受疾病之苦,它可以转化为一种光、一种气。按照这个理论,身体需要转化得非常彻底,包括身体里面的细菌也要全部消灭掉,比如三尸虫。所以修仙为什么会被戴上外道的帽子,就是因为他们非常注重身体的修行和转化,目的就是要成仙、要长生不老。

但慢慢到了后代,便很少有这种现象了。现在都用“羽化”这个词,羽化并不是说身体变成羽毛飘走了,而是身体依然留在这里,但灵魂像羽毛一样飘走了。现在已经没有过去那种“白日飞升”的说法了。像我们知道的黄帝也是修道的。据说他成道的时候在泰山白日飞升,骑着一条龙上天了,于是他的大臣和妃子们拼命地抓住龙头龙尾跟着他一起走。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周围的人也跟着享受这份功德。

然而我们要真正理解道,除了这些神话故事以外,还是要从最根本的思想去理解。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关于道讲得非常透彻且抓住核心——“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思想后来也受到了批判,因为人们只把“无为”理解成什么都不做,并没有理解无为就是无不为,这两者是不分开的。当你用道的精神去做事,就是无所不为的。而刻意地做事叫做“有为”,有为的结果是你可能做了好事,也可能做了坏事。因为尽管你的行为或追求非常美好,但如果它不符合道,或者不符合现阶段的自然规律,它就是违背道的,所以无法成功。因为道才是最高的法则。

《道德经》讲的是一种普世的道德精神,有道就有德,它讲的其实就是道和德。所以老子也被尊称为道德天君。道家有三清:上清、太清和玉清。道德天君掌管的就是道的教法,所以他被称为道德天君,即三清之一。这与佛法里说的报身佛、化身佛、法身佛一样。印度教里也有三个神:创造之神、维持之神和毁灭之神。它代表的是神或者源头的三种功能:在创始之初会有一个创造之神下降;在维护过程当中,有一个教化之神下降,化身为人教化众生;而毁灭之神的下降不是要毁灭世界,而是要毁灭人的业力。

得道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否就是为了道德?像老子讲的内容是普世的,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包括中间的贵族阶层都涵盖了。他讲站在君王的角度怎么教化众生;站在贵族的角度怎么体恤民众;站在民众角度怎么接受命运、找到内在的道。他主要还是从大的方面讲的。但从个人受益的角度来说,得道到底有什么意义?其实庄子说得最明白——得道就是逍遥。看庄子在《南华经》中写的故事,它们充满了奇异的想象,永远给人一种非常洒脱自在的感觉,不拘于物——物都拿他没办法,任何人事物都无法局限他。这就是一种道的精神,或者得道之人的境界——逍遥游。

所谓“逍遥”就是心灵非常自由,不受任何东西的束缚。只要还有束缚,你就不可能逍遥。当一个人得道了,因为他已经超然物外了,他知道物都是违背道的,所以他不会追求违背道的东西,但他还是可以运用、游玩、享受物。但在没得道之前,你去运用物很可能就是违背道的,比如说追求钱财、功名利禄等等,这些就会把你局限住,使你心灵不自由,整天处在一种焦虑当中患得患失,这就是被物所拘。所以追求物就是违背道的,你一追求物肯定就会受束缚、无法脱身。

所以真正的道的精神,就是庄子讲的“立乎不测”,“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立乎不测”指道的境界是不可测量的。在道里面,神可以出体,可以神游太虚,在太虚里面是无穷无尽的,你不知道它的极限在哪里,你感觉可以无限地探索和深入下去,它没有底线,是不测之深度。所以当一个人进入道时,他会感觉生命变得无限广阔与深邃,他可以无限地探索,觉得这本身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因为当一个东西可以无限地探索下去时,你就会有一种乐趣和冒险精神。假如一个东西你探索几遍就探索完了,它就没意思了。比如说世间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这样的,像探索赚钱,有什么好探索的,你只要好好努力工作或者懂得做生意,你就会赚到钱。你说钱不够,要成为亿万富翁,但是你赚到那个程度也会厌倦的。

所有东西、所有游戏都是重复的,因为它是有规则、有法则的。但是在道里面,是没有规则和法则的。你追求世间的东西,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则去追求以后才能得到结果。但是在道里面是无限的创造和探索。这种探索是心灵的探索,而并非纯粹精神上的想象。比如世间的精神追求、文化、艺术其实都是一种想象,也许它有一些来自灵性的影响和影子,但它的深度终究还是很浅。艺术再怎么玩都是一种形式。从具象到抽象、从古典到现代,其实只是换了一个形式,但里面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你无法脱离内容、形象和色彩。所以游戏玩多了,就会感到非常地厌倦。道才是可以无穷无尽地玩的一个游戏,因为它的深度不可测量。

“藏乎无端之纪”即是说道没有头尾,你不知道它的头在哪里,也不知道它的尾在哪里,“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你想跟随它,但是又不知道它的尾巴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无处不在,布满整个宇宙空间。所以你怎么可能找到它的头和尾。它完全无相,没有头尾。你越想去理解它,就越理解不了它。一个有形象的东西还是可以去理解和想象的,但这个无形无相、没有头又没有尾的东西,要如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可以理解道,没有人可以解读道。

过去有个故事,一个人到处去问道,刚开始问时,别人会回答他要怎么样修道、道是什么等等,但越问到后面,对方就越难说出来。当问到黄帝时,他能够说出一点,可一旦涉及道的本质——无端之纪,没头也没尾,他就说不出来了。因为文字只是一个描述,怎么可能把它的真相说出来,没有办法说出来。最后他碰到一个人,当他问“什么是道?”那个人一句话都没有说。

道怎么可以求呢?道不可求、不可理解,不可追求。你越追求,越发现得不到它。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无为证道。要得道,就必须通过无为,放下我们的身心,放下我们的头脑,用我们的内在与它融合,才能理解它。我们必须通过体验才能理解它,无法通过解释。

印度教里也有这种哲学:神不可理解,它超越人的心智,要如何理解?但是我们对神还是赋予了很多的属性和概念,比如我们把神称为爱,称为智慧、力量。但我们在用这些词的时候,是在描述它的属性而非其本质。它的本质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我们只能体验到那个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是这些东西和感受,只是这些感受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它确实带有那种无限的爱、极乐的感觉。当你达到道,你会发现它就是极乐、是无限的力量、无穷的创造力等等。所以藏乎无端之纪,它没有头也没有尾。

“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所谓终始就是时间。当你得道、认出道时,你就跟万物或者万物的本体是一样的——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时间。如果你和道融合,你就会感觉你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是永恒的。所以在庄子写的见道的几个步骤里,见道以后就是“无古今,不死不生”。“无古今”就是没有时间的概念,不管你活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样的,对你的生命来说其实没有任何改变,改变的仅仅是外在的时间和环境,但你的生命永远都在当下,这叫无始无终。

所以我们要体验超越时间的精神,其实就是从当下去体验。如果不能活在当下,不能活在一种没有时间的感受里面,你怎么可能达到无始无终的道?无法达到,因为道是超越时间的。如果你总是活在一种线性的思维里——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能达到道的,因为道不在时间里。

包括修行也是一样,修行不是在追赶时间,不是说你今天又打坐了多少个小时,不是这样的,这跟道、跟你内在的当下是无关的。真正跟修行有关的,是在这几个小时里,你有多少时间是在当下的。如果你打坐两个半小时,有一个小时是完全处在当下的,无思无虑,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甚至连“现在”这个感觉也没有,你就是在当下。如果你坐在这里,还是在回忆过去,还是在设想未来,还是在观察我现在怎么样了,那就是在时间里。如果你打坐两个小时,有一个小时在当下,那么你比另一个坐了四个小时、却只有半个小时在当下的人进步是更快的。

我们要理解,修行不是完全靠时间,而是靠一个人处在当下的能力,完全达到忘我忘物的状态。我们要找到道,必须要彻底地坐忘——忘记时间、忘记自我。只要你还有自我,你一定会想到时间线的东西。最不好的状态就是你在这里坐了一个上午,但是你的头脑一直在追赶记忆、追赶时间,那等于没有坐,只是在练身体,你的心并没有合乎道。道是无始无终的,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永远在当下。找到这个状态,你就离道更近一些。

所以打坐不是为了追求某种体验、幻相、声音或觉受,这些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要见道。要见道,就必须要完全地处在当下,去寻找那个无始无终的状态、那个没有头没有尾也没有形象的存在。一旦追求有相的、有时间感的东西,那就是幻相,全都是幻相。

所以道,只有亲自体验过,才知道它是什么。至于怎么达到它?就是刚才讲的尽可能让自己达到坐忘。换成佛法的语言就是要达到定、达到三摩地,这样你就能坐忘——完全忘我,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也没有自我。在坐忘里,慢慢就会进入一个“朝彻”的状态,意指当早上的太阳升起,内在无明的黑暗就会被照亮。

朝彻以后才是“见独”。其实我们说的朝彻,如果换成四禅八定的说法,就是把识阴破了,破了以后光明就会显露出来。紧接着就是见独,“独”即单独的意思。那么谁是单独?在禅定当中有什么是单独的?比如当你的个体性消失了、身体消失了,还有什么单独的事物存在呢?没有。所以“独”既不是指我们内在的身心状态,也不是指外在的万事万物,它指的就是道。道就是单独的,它在万事万物之内,但又不和万事万物成为伴侣,即不受万事万物的污染,不管是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影响不了它。

我们可能会主观地认为道是纯净的。当然它也是纯净的,但它是超越纯净的,它不垢不净。你不能说它是纯净的,也不能是说它是染污的,因为它超越了万法。只有在二元世界里,我们才会有纯净或者染污的分别。但是在道里面是没有的,它是独来独往的。

那么万事万物跟道有什么关系?其实都是它外面的一层显化。我们这个世界离开了道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个世界又不是它主动创造的。为什么?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是它主动创造出来的,那么这个世界应该带有道的性质,是不是?比如我的小孩肯定带有我的基因。如果没有,便不是我的小孩。所以这个幻相世界、这个造物界其实跟道是没有基因关系的,它就像一盏灯外围的那些黑暗,是因为灯太亮而产生的一个幻觉,看上去像外面有一层很黑暗的东西。又比如说脑袋是道,头发是造物界。你说头发是自己长出来的,还是头让它长出来的?肯定是头发自己长出来的,你不能说是头让头发长出来,两者没有传承关系或连接关系。但是如果头发离开头,它也不可能生长,两者就像是这样的关系。道是独来独往的、超然物外的,万事万物都依赖它而存在,但两者之间又没有任何内在关系。

所以为什么当一个人见道以后,能够从万事万物和因果当中解脱?就是因为道是超然的,它超越生死,所以他才能够解脱。并不是我们以为的从现在这个状态变成另一个状态,从一个凡人境界修到圣人境界,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然后才能解脱,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内在本身就是道。只要找到本性,我们就解脱了。并非要变成一个好人、一个完美的人才能解脱,真理不是这样的。真理就是要找到你自己,认识你是谁。当找到这个终极答案,你就解脱了。

所以每个人在本质上确实都是解脱的,因为我们都是道。不解脱是因为我们没有见到本性,导致无法去认同它。我们反而认同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但这些其实都不在道里,它们是违背道的,致使我们无法解脱。

对道的理解是一方面,然而如何修证道呢?也是有一些方法的。最初修道是很简单的,只要理解了道的精髓,用一种无为的状态去修道的精神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后世就不行了。为什么?可能就是人的心灵被污染得太严重了。比如有些人一方面既想得道、长生不老,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物质的享受和贪欲等等。带着这种世俗的心态去修道,便很难得道。

像老子的第一个弟子关尹子,就是逼老子写出《道德经》的那位弟子,他本来是守边关的一名小吏。在得到了《道德经》后,他就辞掉官职跑去修道了。可以说他完全传承了老子的精髓,他是完全按照《道德经》来修的。

《道德经》怎么修?是否理解了里面的大道理就可以修呢?不是的。《道德经》虽然表面上说了很多处事和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但其实里面也讲了很多修行的技巧和方法。如果不认真读的话,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讲修行,可能会以为它通篇都在讲道德。其实它讲了一些修行的方法,但因为它不是专门讲修行的,更多是讲思想,所以没有过多地强调前者。

比如《道德经》里讲炼气的方法,说的是“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身养性的方法就包含在这句话里。“专气致柔”是把气炼到很柔和的状态,像婴儿一样呼吸。婴儿的呼吸是很微弱的,没有风没有喘的感觉,达到这个境界就要靠养气的功夫。

怎么炼气?要达到道,需要通过修养精神和身体。你可能会说修身怎么是修养?其实是一样的,因为身心是一体的。如果你的心灵纯净了、有智慧了,你的身体也会慢慢调好的。如果你的心灵不纯净,有很多糟粕的思想,你的身体也会很容易出问题。所以,修养境界高的人身体不可能很差。比如儒家虽然讲世俗、人间的修养,但他们也是得道的,像孔子以及他的几位高徒也是得道的。他们也是养气,养什么气呢?天地浩然之气。也就是孟子讲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跟道家是一样的。大家都是炼气、养气。

因此得道的人非常善于养气,行住坐卧都在养气。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就像孔子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你不能离开道片刻,一离开它就没有生命的根,你就站在一个没有根的状态了。所以炼气就是为了找到这个根,能够和道连接起来。因为是道创造了宇宙万物、天地的阴阳之气,所以我们只能通过阴阳之气去把握道的精神。当把气炼好了,不仅道德修养会变好,身体也会变好、被转化,更合乎道。

有些佛家的修行者强调修性不修命,这是很片面的观点。其实真正对于大乘修行者而言,要证道、要证悟空性就必须性命双修。心性要修,命即身体也要修,这样才能得道,否则就无法得道。如果身体没有修好,就无法达到无内无外的境界——真正证到空性、见道以后,会没有内和外的感觉。

所以得道的人,他的元神是没有恐惧的。为什么?因为外在就是内在,外在的东西就是他,所以他怎么会有恐惧呢。只有当有对立的时候——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有内和外之分,才会有恐惧。你会害怕外在来伤害你,外在会对你有不好的投射等等,这些都不符合道,都是违背道的。所以当我们的身体达到无内无外的境界,就真的没有恐惧了,他就是我,我就是他,都是一样的。

如果注意看道家的很多经典,它们都讲炼气。包括《黄帝内经》讲养生,也是讲气,“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虽然我也讲四禅八定,但其实我这里教的技巧都是道家的。它是方便法门,因为这个技巧最简单、最自然。

你们练的内呼吸,就是呼吸精气。呼吸精气了,才能达到超然于天地万物,“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肌肉若一代表你的身体完全进入到统一的状态,从头到脚都是完全和谐统一的,这就是一种定的状态。比如你坐在这里,感觉身体和脑袋不一样,脑袋可以动身体不能动,就没有达到肌肉若一。当完全达到肌肉若一,你会感觉全身上下定在那里了,完全是一个统一体,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独立出来。

养生就要达到肌肉若一的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里身心是最和谐的,身体内部的肌理完全处于一种和谐、没有冲突的状态。所以肌肉若一就是养生之道,达到止定的状态是可以养生的。当你达到这个状态,你就可以把身体的病气清理掉,它会自然地转化身体的阴气。阴气被转化以后,你慢慢地就会变得纯阳,纯阳化以后就会非常健康,不怕冷不怕热。

另外,炼气要掌握一个技巧——静、虚、柔、弱。如果我们去研究道家的法门,除去后世的功法、完全从经典的文字里去看的话,总结起来就是“静虚柔弱”。

比如《道德经》讲“静为躁君”:静是躁、动的根源。万事万物的根是静的,找到根、找到静,才能够统摄万事万物。如果你处在动当中,就不可能把握万事万物。如果你总是处在静当中,什么事情来你都可以把握,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如果你变成一面镜子,什么事物来你都可以反映出来,你都知道它的真相,也就知道如何把握它了。这就是静为躁君。

“虚心实腹”也是修道的一个技巧,即心要沉得下去、要放得下、要放空,这叫虚心。实腹就是要让腹部的精气充实。炼气怎么练?首先要让腹部的精气先充实起来,精气不充实肯定不会健康,或者它亏空了。我们说人到一定年纪精气就亏空了,这时候要先补足精气,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基础去修比较高的法门或者境界,否则便没有办法做到性命双修。

如果连身体都改变不了,怎么改变命?改变不了。因为我们的身体就是阿赖耶识的一个显化,之所以有这个身体,就是由阿赖耶识决定的。比如说过去你是一个善人,你的身体就会比较健康,或者形象会比较好看;假如过去你是个恶人,就会有种长得奇形怪状的感觉。当然你通过修道也是可以转化的,你的相貌也会改变的,这就是改命。当你的命改了,相貌也会跟着改变。

“柔”就是要像水一样。道家经常用水来比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些非常讲仁义的人,他就喜欢高山,因为山气势磅礴、雄伟稳重,给人信赖感。智者则喜欢水,因为水圆融柔软、不刚强,但是力量却非常强大,能够以柔克刚,什么事物都不能阻挡它的流动。如果你想阻挡水的流动是不可能的,就算围成一个水坝,它迟早有一天会把水坝冲开。可以说水的力量在自然界里面是最强大的。树木很容易被折断;如果发生地震,高山也会毁灭;但水永远保持一样,它的本质不变,非常地灵活和柔软。

所以有智慧的人在内在都会向往这种境界:适应力非常的强,在任何环境、任何状况、顺境逆境当中都能做到柔软,都有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智者。智者不会被任何事情难倒。为什么?因为他总是能找到其中的规律,一旦看到事物的规律,就可以找到方法解决,这就是“柔”。

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也会体现出“柔”。刚硬的东西是很容易折断的,它给人一种压力感、强迫感、权威感。一个人站得高高在上,虽然有一种威压,但它不足以服众,别人表面上应承你,但心里是不满的。只有柔的东西才能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地影响和改变他人的思想。

用在修行当中的“柔”是什么?就是一定要保持身心的柔软,不要刻意、不要太用力,包括打坐的时候一定要变得非常柔软,感受柔软的状态,这样身心就会慢慢地打开。

“弱”主要是指你的欲望和渴望。在整个禅修打坐中,要放开你的欲望,不要有企图征服或达到什么的欲望,这叫“志弱”。“志弱而事强”,即你的志向野心很弱、不明显或甚至没有,这样做事情就特别强。有野心反而做事情不强。为什么?因为有野心的话,努力的方向就会非常的单一,包括你在打坐中刻意想去达到某个东西的话,反而会让你特别紧张、放不开。如果你无欲无求地坐在这里的话,反而比较容易达到那种境界。包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野心的话,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很认真地去做。然而一旦有野心你就有所选择,“这个事我可以做,那个事我不可以做”,反而做事特别不完整。“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当你的心保持在一种谦卑、很虚而空灵的状态中时,你处理事情就会非常得当。

所以真正的修道,是当生理层面达到静虚柔弱的状态的同时,心性也会发生调整。当心性也达到静虚柔弱的状态,你就找到窍门了。如果只是身体上有些感受,但心理上并没有转化,则没有达到修道的目的。因为修道的目的是性命双修。像那些修道的人整天在深山里面打坐,他怎么修性?其实就是在打坐中去体验静虚柔弱的状态,从表象回归到它的根、它的中心,回归到无始无终的无极的状态,这样心性慢慢地也会改变。

通过静虚柔弱,我们就可以去了悟生命的道理。什么才是正确的,什么才可以让我们变得更逍遥、更自在、更洒脱?我们一定不是靠坚强、刚硬或强硬,而是靠柔而弱,因为柔而弱的东西你能够承受。如果外在压力很大,你也很刚强,这两种力量就会互相折损。如果你是柔弱的,就可以转换这种外在的压力。

总而言之,讲得现实一点:要修道,首先要见道。如果不知道道是什么,那如何修道?而要见道,一定要懂得如何调整身体和精神,达到静虚柔弱的状态,即性命双修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它会慢慢地把你带到完全的坐忘。在坐忘中慢慢地你就会见道。见道以后就知道怎么修道了。基本上修道的思路就是这样,它跟四禅八定是不相违背的,可以完全统一。我们只需要看个人习惯,选择更符合自己天性的方式即可。

另外还有比较接近现代或者唐宋以后时期的修道法门,比如它们更讲究内丹,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它已经把道的精神变成一种理论化的东西来学习了,已经没有过去老庄那么地纯粹。但是这种方法如果掌握得好,也能成功。但如果没有名师指点的话,会容易出问题。和练四禅八定一样,如果没有一位善知识指点,也会容易出问题。两者是一样的道理。因为现代人的悟性没有古代人那么高,学习也变得非常地死板、不灵活。但道不是这样的,它非常的随性,你只要把握好它的精神就可以了。

炼精气神有没有一定的征兆?其实也是有的。比如说炼精气,当它满的时候会感觉下腹部非常的充实,会发热,慢慢能量就会往上走,直至冲出头顶。有时候我们看一个人炼出内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光”,自性的光明。但这个性光是有相的,还不是无相的光。这个有相光会在你的额头出现,像一个小太阳一样,也可以叫做元神。这个元神是一个有相的状态,也叫做你身体里面的“子光明”。而无相的光明叫做“母光明”。你要先炼出你的子光明,也就是身体炼出元神,然后再把子光明融入到无限的母光明当中,这样才是真正的见道,才是真正的证悟。所以道家是先练身体、先炼出光明,再融入到无限的道里面,就成功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