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3 月禅修班深化课学员分享
Y:Yachak
S:Student
S1: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分辨“渴望”和“执念”?第一天的课程中,老师说我们对修行应该要抱有渴望。当点评我们每个人的打坐状态时,老师说我处在内呼吸的临界点。可是当我去“渴望”它的时候,好像变成了一个执念,连“临界点”的感觉也消失了。我是否可以这么理解:“渴望”应该是方向层面的笃定,而非针对具体某个目标的执着?比如,我想跟随老师修行,我就很实际地付之行动搬来大理去做这件事情;但我并不能去“渴望”自己的内呼吸要达到何种状态,抑或执着于花费多长时间才能达到这种状态。
这次打坐时,我感觉到太阳神经丛的位置在入坐的前半小时到一小时都会绞痛。我就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发生?在过去,我认为偶尔对生活抱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可这一次不一样,当我抱怨到一半时,我的心忽然在动,好像在跟我说:“不要这样。”——我就停止了。等到第五天上午打坐时,我开始观想前天抱怨的场景,立刻那种熟悉的绞痛又开始了,这让我看见:原来“抱怨”背后是小我的一种固定情绪模式,而这个情绪模式攻击或扭曲的就是我的肠胃。直到今天上午老师带领我们做“临在练习”,我感受到上面有一个视角在看着坐在这里的、在人格层面不圆满的“我”,并对她说:“你不是我。”我的肠胃负隅顽抗地动了一下,但是没有任何力量,它最终臣服了。
同时,我也因为看到了小我情绪中的欲望和不满足而升起了自我厌弃的感觉。这种情绪在晚上达到了顶峰,我整个人都沉浸在这种极其的低落当中。我女儿发现了我状态的异常,她过来抱着我,抬头看着我的眼睛说:“妈妈,你还好吗?”那一刻我好像被唤醒了,忽然意识到:对啊,我还好吗?如果情绪中有欲望的我是假的,难道这个自我厌弃的我就是真的吗?老师说过,源头的爱一定是无条件的,所有的不圆满都是幻相。我只是从一个幻相跳到了另一个幻相,小我还是那个小我,只不过披了一件不同的外衣,却又一次欺骗和掌控了我。
我意识到,我们的小我实在是太过狡猾了,它可以以任何的面貌呈现出来。假如我们在修行,它就会以修行中的面貌呈现出来。甚至我们对修行、对道场、对同修、对老师的各种情绪和看法都极可能是小我的某种伪装。第六天老师讲到:闻道容易,悟道难;悟道容易,证道难;证道容易,行道难。我们的修行要知行合一,要善护念,要快乐的生活。我觉得这好像给我这次课的体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Y:我们对“小我”需要有非常智慧地明辨,要看到它是如何切换不同的角色和样貌的:有时站在一个极端,有时又跳到另一个极端;有时故作平衡和安然无恙,有时又处在自我认同或自我审判之中。这些无一不是小我试图“狡猾”地躲过自身的死亡或消失的把戏。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一旦感觉到自身频率不对——开始无法接纳,无法去爱,无法打开自己,就代表“小我”在操控和影响我们的身心意识。
在这种状态下,心怎么可能会快乐?而一颗不快乐的心,就相当于被“污染”了。固然这些念头、想法和情绪无法真的污染我们的真心本性——祂并不存在于二元性生灭当中。但一旦我们缺乏觉知和辨识能力,把这些暂时的想法、念头当成真心,我们的内在天空就被乌云遮住了,这则无异于“被污染”。天空虽则无形也无相,没有任何东西能真正污染它,但如果我们不能在当下去认出真心是不受污染的,则很可能又会进入惯性的心智思维,不停变换角度来审视自己。同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无休止的审视和反省真的是一种智慧的照见吗?我们的头脑真的有智慧吗?我们的经验真的可靠吗?
如果我们无法认识到这种头脑的局限以及心智的固化模式,那我们就很难真正产生智慧的照见。因此,我们要觉察、要观照的,不仅是我们此刻的身心状态,同时也要观照我们的思维——它是否符合灵性、符合真理、符合圆满的一体性?如果不符合,那必须要关闭这种思维,另觅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帮助自身真正看清当下,真正放弃掉人格与心智的受限,再次回到心灵的圆满和流动当中。倘若我们无法一时间就达到如此敏锐、如此精微地去观照自己,我们也可以不断地再次去“回看”: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在哪个地方跌倒?切莫再用小我的方式逃避问题。通过一次又一次看破小我,一次又一次不再认同和屈服小我,终究有一天你会感到你确实是超越身体和人格的:你,就是那个纯粹的“在”,那个智慧的“高我”——祂完全是可以跟你身心融合的。而这种融合,也必将帮助你不断去完善和超越你的人格。
我们无法靠人格来完善自己,因为它存在太多小我模式的陷阱。一旦我们落入小我模式的陷阱,人格就更难彻底转化。唯有通过持续不断地活在高我意识里面,我们才会升出真正的智慧,并依靠它去穿越因心智模式带来的重重考验。最智慧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当下认出“这即是小我的限制模式”,那一切都不是问题。因看到小我是虚幻的、长期积累的一种自我认同,我们就即刻释放了它。然而,倘若我们不能站在高我的角度去看小我,它必然会寻找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抑或变换成各种形态来逃避自身的“不存在感”。正是因为它并不真实存在,所以它才极力想证明自己是存在的;而我们的真心本性是永恒存在,所以祂从来不试图去证明什么。真知是存在,祂从来无意证明自己;无知不存在,它却总想尽办法证明自己存在——这就是真正的洞见。
在走向觉醒的道路上,“渴望”是让我们持续不断精进的最大推动力。然而,渴望绝不能成为“自我”执着的目标。一旦它成为自我执着的目标和欲求,它又变成了小我的习惯性模式——想要得到什么,想要达成什么。这就是一种出于头脑的执念,而非来自心灵的渴望。